本期教基輕松學的主題: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
關(guān)注公眾號:事考必勝,每天5分鐘,輕松學教基
本期考點,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行為主義四大學習理論里比較重要的考點,幾乎是必考題目。主要出題形式是單選、多選、判斷題。重點掌握以下內(nèi)容:
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
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不滿于極端行為主義的觀點,在吸取了認知學習理論觀點后,形成了一種認知一行為主義模式,提出了很有特色的社會學習理論。實驗的名稱是(波波)玩偶實驗/充氣娃娃實驗。
一、交互決定論
班杜拉反對環(huán)境決定論和個人決定論的觀點,他認為,個體、環(huán)境和行為三者都是作為相互決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,它們彼此之間的影響都是相互的。交互決定論強調(diào)在社會學習過程中行為、認知和環(huán)境三者的交互作用。
二、觀察學習
觀察學習又稱替代學習、模仿學習,是指通過對他人及其強化性結(jié)果的觀察,一個人獲得某些新的反應,或者矯正原有的行為反應,而在這一過程中,學習者作為觀察者并沒有外顯的操作。班杜拉認為人們能夠操縱符號,思考外部事物,可預見行為可能的結(jié)果,而不需要實際去體驗它。
上行下效的意思就是你怎么做我也怎么做,除此之外,“耳濡目染”“殺雞儆猴”都屬于觀察學習。
1、觀察學習的特點:
(1)觀察學習不一定具有外顯行為。有可能產(chǎn)生認識態(tài)度的轉(zhuǎn)變
(2)觀察學習不依賴于直接強化。
(3)觀察學習具有認知性。
(4)觀察學習不同于模仿,模仿是原樣復制,而觀察學習往往具有創(chuàng)造性
2、觀察學習的類型
在觀察學習中,觀察學習的對象稱為榜樣或示范者。觀察學習可分為以下三類。
(1)直接性觀察學習:它是對示范行為的簡單模仿,如幼兒的大部分模仿行為。
(2)抽象性觀察學習:指觀察者從對他人行為的觀察中獲得一定的行為規(guī)則或原理,從而能根據(jù)這些規(guī)則或原理表現(xiàn)出某種類似的行為。
(3)創(chuàng)造性觀察學習:指觀察者通過對各個不同榜樣的行為特點進行新的組合,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行為方式。
3、觀察學習的過程
觀察學習包括注意、保持、復制和動機四個子過程。
(1)注意過程:觀察者注意并知覺榜樣情景的過程。影響注意過程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種。
①行為的特征。簡單、流行的行為容易被模仿,具有攻擊性的行為容易被模仿,行為結(jié)果被獎勵的行為容易被模仿。
②榜樣的特征。社會地位較高、受人尊敬、能力較強的人和與觀察者有相似之處(年齡、性別興趣愛好等)的人容易引起觀察者的注意,成為其模仿的對象。
③觀察者的特征。觀察者本身的信息加工能力、情緒喚醒水平、知覺定勢、人格特點會影響其注意的過程,如低自尊、依賴性強的人更容易去模仿別人。
(2)保持過程:觀察者記住從榜樣情景中了解的行為,以表象和言語形式將它們在記憶中進行表征、編碼及存儲。
(3)復制過程:觀察者將頭腦中有關(guān)榜樣情景的表象和符號概念轉(zhuǎn)為外顯的行為。
(4)動機過程:觀察學習者是否會表現(xiàn)出已習得的行為受到強化的影響。強化又分為直接強化、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。
①直接強化:觀察者因表現(xiàn)出觀察行為而受到強化。
②替代性強化:觀察者因看到榜樣的行為被強化而受到強化。
③自我強化:觀察者能觀察自己的行為,并根據(jù)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,由此強化或處罰自己。
三、觀察學習的效應
1、習得效應:指通過觀察習得新的技能和行為模式。
2、抑制效應與去抑制效應:抑制效應是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行為受到社會譴責,會暫時抑制受到譴責的行為。去抑制效應是指觀察者看到他人的不良行為未受到應有的懲處,其原本受到抑制的不良行為重新發(fā)作。
3、反應促進效應:指通過觀察促進新的學習或加強原先習得的行為。
4、刺激指向效應(環(huán)境加強效應):指通過觀察榜樣行為,觀察者將自己的注意指向特定的刺激。
5、情緒喚醒效應:指看到榜樣表達的情感,在觀察者身上容易喚起類似的情感。
2.(單選題)在品德培養(yǎng)過程中,強調(diào)將"曉之以理"和"導之以行"相結(jié)合的學習理論是( )。
3.(單選題)一個同學看到別人把一個香蕉皮扔進了垃圾桶,下課后他也把自己用過的紙巾扔進了垃圾桶的行為是班杜拉所強調(diào)的( )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
4.(多選題)班杜拉認為學習是個體通過對他人的行為及其強化結(jié)果的觀察,從而獲得某些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的過程,提出其觀察學習理論。下列關(guān)于觀察學習特點的陳述正確的是( )。
本期試題共5道,全部試題請點擊底部查看原文開始做題
點擊下方[閱讀原文]開始做題